崖口
即三涂山,又名水门。在今河南嵩县西南伊水之北。《水经·伊水注》: 伊水 “历崖口,山峡也,翼崖深高,壁立若阙。崖上有坞,伊水径其下,历峡北流,即古三涂山”。又 《清一统志 ·河南府一》:三涂山,“ 《旧志》,在今 (嵩) 县西南十里伊水北,俗呼为崖口,又曰水门”。
即三涂山,又名水门。在今河南嵩县西南伊水之北。《水经·伊水注》: 伊水 “历崖口,山峡也,翼崖深高,壁立若阙。崖上有坞,伊水径其下,历峡北流,即古三涂山”。又 《清一统志 ·河南府一》:三涂山,“ 《旧志》,在今 (嵩) 县西南十里伊水北,俗呼为崖口,又曰水门”。
即今陕西延长县西七里。清光绪《陕西全省舆地图》延长县:西乡大村有七里村。今为延长油矿所在地。
唐南诏置,为宁北节度驻地。在今云南洱源县东南二十二里,中所稍东。南诏后期属剑川节度。宋大理废。南诏置,在今云南省洱源县东南中所。为北边防御吐蕃要塞,宁北节度治所。唐贞元十年(794年),侨治于浪人矣罗
西汉景帝刘启的陵墓。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穆家村北。《汉书·景帝纪》:后元三年(前141),“葬阳陵”。臣瓒曰:“阳陵在长安东北四十五里。”(1)古邑名。春秋郑邑。在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北。《左传》襄公十年(
在今四川宜宾市东南。《元和志》卷31南溪县:可卢山“在县南五十里。山多筇竹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0南溪县:可卢山“在县南五十里。山多筇竹。《蜀志补遗》云:古宜宾县也。本名可无山,讹为可卢”。
即杜曲。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二十里杜曲镇。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南。唐代为贵族杜氏聚居区。《新唐书·杜正伦传》:“诸杜所居号杜固,世传其地有壮气,故世衣冠。”因处杜曲南,亦称南杜。
北宋元丰六年(1083)置,属兰州。在今甘肃兰州市南阿干镇。金大定二十二年(1182)升为阿干县。北宋元丰六年(1083年)置,即今甘肃省兰州市南阿干镇。属兰州。金大定二十二年(1182年)升为县。
在今陕西武功县 (普集镇) 西北武功镇附近。《清一统志·乾州》: 绿野书院 “在武功县治南,旧为绿野亭。宋儒张载讲学处。明弘治中改建书院”。
在今西藏下察隅地区,察隅县治南四十六里处,沿察隅河左岸。藏语意为大眼。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,1944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。
在今云南蒙自县东。《清一统志 · 临安府》: 奇木岭 “在蒙自县东十里。旧设土兵哨守”。
①明置,在今四川大竹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大竹县:龙溪驿“在县东。嘉靖三十六年增置。自蓬州改属”。道光《大竹县志》卷13:古龙溪驿“即新宁馆。在县东北七十里”。②明置,在今四川蓬安县西五里锦屏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