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觅出礁
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小现礁。1935年命名小觅出礁。1947年改名小现礁。
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小现礁。1935年命名小觅出礁。1947年改名小现礁。
①又名九龙山。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南三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商州》 引《雒南县志》:“当故县之西,故名。”②《尚书·尧典》:“分命和仲,宅西,曰昧谷。”郑玄注:“西者, 陇西之西,今人谓之兑山。”《方舆胜览》
在今广东南雄县北十五里珠玑镇珠矶村。初名敬宗巷,唐宝历间改称珠玑巷。南宋末因兵祸,原住居民三次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,故被视为珠江三角洲居民祖居。南门旁有元代实心古塔一座,塔下基座刻有“至正庚寅孟冬” 年
即今四川云阳县东北之汤溪河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江水“左则汤溪水注之。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界,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,巴川资以自给。粒大者,方寸,中央隆起,形如张伞,故因名之曰伞子盐。有不成者,形亦必
明洪武初改归顺州置,属镇安府。在今广西靖西县南十里旧州村。弘治九年(1496)复置归顺州。
战国魏邑。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惠文王二十三年(前276),“楼昌将攻魏几,不能取。十二月,廉颇将攻几,取之”。《清一统志·大名府二》 “几城”条引《括地志》:“几城在元城县东南。”古
唐武德元年(618)升公井镇置,为荣州治。治所在今四川自贡市西十里贡井。《元和志》卷33公井县:“有大公井。故县镇因取为名。”北宋熙宁四年(1071)废入荣德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置,治今
又名释迦如来舍利塔。辽重熙十八年(1049)四月建,在庆州城内。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索博日嘎苏木白塔子古城。位在古庆州内城中西北,为七层空心楼阁式砖塔,高64米,以通体涂白色,故名。内有铭文。1988年
即今哈萨克斯坦境之巴尔喀什湖 (或说即里海)。《隋书·铁勒传》: “得嶷海东西有苏路羯、三索咽、蔑促、隆忽等诸姓八千余。”
清置,即今新疆轮台县东北阳霞乡。清道光 《新疆识略》 卷3库车: 洋萨尔台 “八十里至策达雅尔台”。
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南二十里。初,北魏置白檀县,在今河北滦平县东北土城子,县因白檀山而名。东魏元象中寄治幽州北界,即今北京市密云县治。后人附会密云县南一山为白檀山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密云县:“南有白檀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