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宝塔山

宝塔山

①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卢山镇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1定番州 “卢山” 条下: “宝塔山在司 (卢山长官司,今卢山镇) 西五里。峰峦尖削如塔。”

②又名嘉岭山。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侧延河岸边。因有塔而俗称宝塔山。《清一统志 · 延安府》: 嘉岭山 “在肤施县东南一百八十步南河滨。形势高峻,上有古塔。《隋志》: 肤施县有丰林山,疑即此”。塔建于万历三十六年 (1608),清代多次修葺,为八角形九层砖塔,高44米。1937年7月1日以后,中共中央驻延安,宝塔山遂成为延安的象征。


(1)在山西省平遥县城东南。原名锅山,别名棒槌山。建国后,因山上有塔改今名。周长33千米,海拔 1895 米。(2)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南、小东江岸边。山顶有宝塔,故名。远看像军舰,又叫军舰山。塔八角七层实心砖砌,高13.30米,北面嵌佛像,叫寿佛塔,为明代所建。左边穿山月岩,南北通透。宝塔倒影,西映入漓江,东投入小东江,翠嶂落影,并称“穿山塔影”。(3)在陕西省延安市区东南。隔河与凤凰山、清凉山对峙。原名嘉岭山,因山势秀丽,北宋范仲淹在山下石崖上手书“嘉岭山”三字得名。海拔 1170 米,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。山顶有古时的山寨残迹。南、北、西坡松、柏、柞树成阴。山腰西部有宝塔。始建于唐,今塔为明万历三十六年(1608年)建,八角九层,楼阁式砖砌,高44米,可登临塔顶俯瞰全城。明崇祯年间在塔南侧配挂生铁护塔洪钟。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洪钟作警报钟。

延 安 宝 塔 山


猜你喜欢

  • 武周县

    北魏置,属代郡。治所即今山西左云县。孝昌中废。北魏置,治今山西省左云县。属代郡。北周后废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武德七年(624年),“突厥寇代州之武周城,州兵击破之”。即此武周县故城。

  • 大慧寺

    在今北京市西直门外魏公村。为明正德八年(1513)司礼监太监张雄创建。现存主殿大悲殿仍保留明代建筑风格。殿内原有大佛高五丈,故又名大佛寺。现大佛已被毁,两侧的二十八尊诸天像及塑像后描绘世俗百相的壁画仍

  • 五水

    东晋、南朝时对长江支流巴水(今巴河)、希水(今浠水)、蕲水(今蕲河)、赤亭水(今举水)、西归水(今龙河)的总称。因属西阳郡,又名“西阳五水”。居住于此之少数族,被称为“五水蛮”。《宋书·蛮传》:“西阳

  • 邵武溪

    即今福建邵武市东富屯溪。《元和志》卷29建州邵武县:“邵武溪水,源出飞猿岭,东南流经县西。”《清一统志·邵武府》:邵武溪“源出光泽县,东南流经邵武县城北,会诸溪水,其流益大,俗名大溪。溪上多苍崖紫石,

  • 高湖

    ①在今江苏金坛市西北十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89金坛县: “高湖在县北一十二里。灌田一十二顷。”宋 《嘉定镇江志》 卷6: 高湖 “周回百余顷。北受五中渎,南流十二里入大溪”。②在今浙江海宁市 (硖石镇)

  • 太源山

    一作大原山。在今湖南武冈县西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武冈州“风门山”条下:“其相近者曰太源山。冈原平衍,泉流深阔,溉田甚广。”

  • 托霍木图

    亦作托和木图。即今新疆精河县西五台。清道光《新疆识略》卷2库尔喀喇乌苏:托霍木图台“西至伊犁所属之瑚图布拉克台一百二十里”。

  • 目岩山

    在今广西平乐县东北。《元和志》卷37昭州平乐县:目岩山“在县北三十八里。岩有两孔相对,如人目瞳子, 白黑分明,因号为目岩”。

  • 兴山市

    1946年革命根据地由汤原县兴山镇析置,属合江省。治所即今黑龙江鹤岗市。1949年9月改属松江省。同年12月改名鹤岗市。旧市名。东北解放区设。1946年由汤原县兴山镇析置,市因以为名。治今黑龙江省鹤岗

  • 桃竹溪

    在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2思南府沿河祐溪长官司: “桃竹溪在府北高歇峰下,流合河由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