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叠彩山

叠彩山

又名桂山、北山、越王山、四望山、风洞山。即今广西桂林市区东北漓江西岸叠彩山。唐元晦《叠彩山记》 云: “山之石纹横布,彩翠相同,若叠彩然,故以为名。” 明崇祯十年 (1637) 徐霞客游此,《徐霞客游记·粤西游日记一》 谓: 叠彩山 “山踞省城东北隅,山门当两峰间,乱石层叠错立,如浪痕腾涌,花萼攒簇,令人目眩,所谓叠彩也”。今山上多唐、宋石刻。


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区偏北,为市内风景荟萃之地。相传山多桂树,又称桂山。又因山上有特异的风洞,也叫风洞山。包括四望山、于越山和仙鹤、明月两峰。山层横断,如重重相叠的彩缎,故名。为唐代桂管观察使、诗人元晦开拓。山麓建圣寿寺、流杯亭,山上筑越亭、齐云亭、销忧亭、景风阁、茅斋等,建筑均已无存。建国后进行修整,修建于越阁、叠彩楼、仰止堂、一拳亭、叠彩亭、望江亭、拿云亭等,重新栽植桂树。山南麓有登山古道,登于越阁瞭望漓江景色,历历在目。风洞是叠彩山最奇特之处,南北对穿,仅能过人,前后开敞如厅,前名叠彩岩,后名北牖洞,四季特有清风,清幽别致。叠彩楼四面开敞,绿阴覆盖,明月峰顶,景色迷人。据志书载,五代时,楚王马殷曾建台于此,故名马王台。伫立峰顶,俯瞰全城,山水之美,尽收眼底,古人所谓“江山会景处”即指此。山上有石刻二百三十多件,著名的有唐元晦的《叠彩山记》和《四望山记》,宋朱晞颜的《访叠彩岩》诗,明刘台的《叠彩山》诗,清袁枚的《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》诗、李秉绶的兰竹画、瞿式耜和张同敞的成仁碑以及《浩气吟》,还有宋代摩崖造像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五城水

    ①源出今安徽休宁县南九十里松山,北经五城镇西, 至龙湾溪口入率水,今称颜公溪。《寰宇记》卷104休宁县:五城水“源出县城南,北流。水旁有五城村,古之大镇,有五城斜偶相对”。②即今四川涪江支流凯江。《水

  • 龙标城

    在今湖南保靖县东。《元和志》卷30三亭县:“酉水南有龙标故城,蜀将马德信所筑。其城甚宽大,在龙标山。”

  • 绥养县

    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属夷州。治所在今贵州绥阳县北。后属牢州。贞观十六年 (642)废。

  • 洪罗庙市

    又名洪市或洪落市。即今湖南衡阳县(西渡镇) 西北四十四里洪罗庙镇。清同治 《衡阳县志》 卷9: “神像乘涨浮至,民俗以水退为洪落,故以名焉。”

  • 福宁府

    清雍正十二年 (1734) 改福宁州置,属福建省。治所在霞浦县 (今福建霞浦县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霞浦、福安、宁德、福鼎、寿宁等市县及周宁县大部分地。1913年废。清雍正十二年(1734年)改福宁州置,

  • 韭菜庄

    即今内蒙古清水河县东南韭菜庄乡。民国《绥远通志稿》 卷2: 清水河县第二区驻韭菜庄。

  • 南越武王城

    又名越城。在今广东广州市内。《史记·南越列传》: 秦二世时,南海尉任嚣死后,即由龙川令赵佗代行南海尉事。“秦已破灭,佗即击并桂林,象郡,自立为南越武王”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南海郡番禺: “尉佗都”。越

  • 大台支线

    自今北京市西郊门头沟经大台至板桥。长30.4公里。为平绥(今京包)铁路支线。日伪于1939—1940年修筑。

  • 天门寺

    在今安徽萧县东南四十里天门山口。元至元中建。明宣德年间(1426—1435)重修。原有殿宇在抗日战争时被毁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修二十余间。四周古木参天,苍翠葱郁。层峦起伏,怪石嶙峋,若虎若牛,若马

  • 乌苏江

    一作乌斯江。在今西藏墨竹工卡县东南。清《西藏图考》卷3:堆达“过竹贡。六十里至乌苏江”。1960年并入墨竹工卡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