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南都

南都

①西汉末称宛 (今河南南阳市) 为南都。《汉书·食货志》: 王莽 “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。……洛阳称中,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”。宛在洛阳之南,故称南都。东汉时因南阳郡是光武帝生长之地,在京都洛阳之南,亦称南阳郡治宛为南都。张衡有 《南都赋》。

②西晋末鲜卑拓跋猗卢修筑故平城,以为南都(盛乐城为北都)。故址在今山西大同市东。

③唐肃宗上元元年 (760) 升荆州为江陵府,建号南都。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 (故江陵县城)。二年 (761) 罢。次年又号南都。不久又罢。

④五代南唐交泰元年 (958),南唐升洪州为南昌府,建为南都。即今江西南昌市。北宋建隆二年(961),南唐自江宁府 (治今江苏南京市) 迁都于此,同年还都江宁府。

⑤明人亦称南京为南都。莫应箕著有 《南都应试记》。


(1)东汉陪都之一。因南阳郡为光武帝故乡,又位于京都雒阳之南,故称南阳郡(治宛县,今河南南阳市)为南都。张衡著有《南都赋》。(2)西晋末鲜卑拓跋猗卢修筑故平城,以为南都(盛乐城为北都),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。(3)五代南唐交泰元年(958年),李璟升洪州(今江西南昌市)为南昌府,建南都。北宋建隆二年(961年),南唐自江宁府(治今江苏南京市)迁都于此,同年还都江宁府。(4)唐上元元年(760年)升荆州为江陵府,建号南都。次年罢。三年复称南都,旋又罢。(5)明人称南京为南都。吴应箕著有《南都应试记》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庙湾镇

    ①明置,属山阳县。即今江苏阜宁县治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2淮安府: 庙湾镇在 “府东北百八十里。为滨海冲要处。亦曰庙湾场。嘉靖中,倭寇往往阑入于此”。明于此置巡司。清雍正九年 (1731) 于此置阜宁县

  • 济尔玛台河

    一作朱尔马台河。在清外蒙古赛音诺颜部。即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吉尔马台河,为鄂尔坤河上源之一。在塔米尔河之南。即辽、元时所称金河(按坦河)。

  • 勣州

    金元光二年 (1223) 升阳城县置,治所在今山西阳城县。元废。

  • 禹功矶

    一名吴王矶、吕公矶。在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东北部龟山东端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79汉阳军:吴王矶 “在大别山侧”。《清一统志·汉阳府》 “禹功矶” 条引 《府志》: “俗名吕公矶。元世祖尝驻跸黄鹤山,隔江

  • 永桥城

    即今河南武陟县西南大虹桥乡。《周书·韦孝宽传》:大象二年(580),孝宽“进次怀县永桥城之东南。其城既在要冲,雉堞牢固”。隋为修武县治。

  • 贾家沟

    在今河北武强县境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4武强县: 贾家沟 “在县东北。东流合于漳水”。

  • 蓝田坝

    即今四川泸州市西南长江南岸蓝田街道办事处。明 《泸州志》 引南宋 《江阳谱》: “本州忠信乡南岸里第三都南田坝。” 清嘉庆 《泸州志》 卷2: “永兴场距州十里,即蓝田坝场,古名玉川镇。”

  • 郁木山

    在今江西峡江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7临江府峡江县 “玉笥山” 条下: 郁木山,“ 《志》 云,在县 (治今巴邱镇) 东南二十里。有郁木洞,即道书第八福地,盖玉笥之支山也”。《云笈七签》: “郁木洞

  • 普定故城

    在今贵州安顺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1安顺府: 普定故城 “ (十二营长官) 司东南二十里。《志》 云,洪武十四年,大军克普定,暂立此城为守御。十五年,征南将军傅友德徙于今卫治 (今安顺市),而故城

  • 三屿寨

    北宋初置,属宁德县。即今福建宁德市东北三屿。元丰初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