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冠山

冠山

①在今山西平定县西南冠庄脑附近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0平定州: 冠山在 “州西南八里。以高冠群山而名”。

②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南五十里。脉起泰山,突峙于此。《汉书· 五行志》: 元凤三年 (前78),“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。民视之,有大石自立,高丈五尺,大四十八围,入地深八尺,三石为足。石立处,有白乌数千集其旁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1谓 “其形似冠,山因以名。盖宣帝起于民间之象也”。

③在今陕西宁强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6宁羌州: 冠山 “在州城南”。《清一统志 ·汉中府一》:冠山 “在宁羌州南门外,形如纱帽,俗名纱帽山”。


(1)在山西省平定县城西。海拔1125米。冠高群山而名。山势挺拔,古松翠柏,风光秀丽。为县八景之首。元至顺年间创建资福寺,明、清时槐音书院置此。现尚存古寺,上、下书院,仰止亭,夫子洞等和明代傅山、傅眉等的题诗、题额多处。为旅游胜地。(2)在贵州省龙里县城东门内。因其山形似冠,故名。山顶有庙,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,名紫宫阁,外形六角形,内分三层。山上怪石嶙峋,长有参天古树近百株。风景秀丽,为县避暑游览胜地。山脚新建体育场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凯门

    即清明门。汉长安城东面的中门。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未央区北玉女村东。

  • 靳江

    古名瓦官水。为湘江支流。源出今湖南湘乡市北,东流经宁乡县东南部、湘潭县北部,至长沙市南入湘江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0: 靳江 “在善化县西南二十里。自宁乡县流入,至此注于湘江。《志》 云:水流经楚大夫靳

  • 沆海山

    即杭海岭。今蒙古国西南杭爱山。《元史·太祖纪》:“(乃蛮)太阳罕至自按台,营于沆海山。”

  • 海滨县

    ①辽置,为隰州治。治所在今辽宁兴城市西南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 海滨县: “濒海,地多碱卤,置盐场于此。”②1948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无棣县东部析置,治北集村 (在今山东无棣县东北)。1950年1月撤销,

  • 鄂穆楚河

    亦名鄂穆曲河。为澜沧江南源。即今青海杂多、囊谦二县境之解曲 《昂曲)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西藏: 澜沧江有二源: “一源发于匝坐里冈城西北巴喇克拉丹苏克山,名鄂穆楚河,俱东南流,至匝坐里冈城东北察木多

  • 阿庐山

    在今云南泸西县城西二里。《清一统志·广西州》:阿庐山“在州城西二里。延亘四十余里,南连弥勒,北跨师宗。旧有阿庐部”。

  • 句澨

    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。《左传》:文公十六年(前611 ),楚伐庸“自庐以往廪同食,次于句澨”。即此。春秋楚地。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北。《左传》文公十六年(前611年):楚人伐庸,“次于句澨,使庐戢棃侵

  • 南门河

    即今广东恩平市城南锦江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肇庆府恩平县: 南门河在 “县南一里。《志》云,县境诸水,其大者曰漈头水,在县西二十里。源出龙鼍山,流经县西十五里之相公潭,为群流汇合之处,又东为南门河”

  • 洪山水

    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2介休县: 洪山水在 “县东南二十里。一名石洞水。源出洪山,或谓之胜水,四泉并发,四时不竭。宋文彦博引为东、中、西三渠,灌自城以东数村之田,凡九十余顷,西北流注于

  • 离东县

    1941年4月晋绥边区由离石县析置,治小东川 (今山西离石县东)。1946年撤销,并入离石县。旧县名。晋绥抗日根据地设。1940年由山西省离石县东部置东北办事处。以位县东得名。1941年改离东,治小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