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内黄县

内黄县

西汉置,属魏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北故城村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注引应劭曰:“陈留有外黄, 故加内云。”东魏天平初废。隋开皇六年(586)复置,属相州。移治今内黄县西二十里旧县。大业初属汲郡。唐属相州。五代晋属大名府。北宋元丰以后徙治今内黄县。金改属滑州。明属大名府。清雍正二年(1724)改属彰德府。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


在河南省北部,北邻河北省。属安阳市。面积1163平方千米。人口71.1万。辖6镇、11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商为相邑,河亶甲都此。战国魏黄邑。西汉置内黄县,治今内黄县城西北,属魏郡。时习以黄河南为外,黄河北为内,黄河南已有外黄县(治今杞县县城东北30千米处),此地在黄河北,故名。东汉、三国魏因之。东魏天平初废。隋开皇六年(586年)复置内黄县(治今县西),属相州;大业年间改属汲郡。唐初属黎州,贞观十七年(643年)改属相州,天祐三年(906年)属魏州。北宋移今址,属大名府。清乾隆《彰德府志》:“黄以黄泽名。魏以河南为外,河北为内,故陈留有外黄,此名内黄。”金、元属滑州。明属大名府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属彰德府。1913年属豫北道,1914年属河北道,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49年属平原省濮阳专区。1952年属河南省濮阳专区,1954年属安阳专区,1969年属安阳地区。1983年改属濮阳市,1985年属安阳市。地处黄卫冲积平原,地势平坦。卫河及其支流洹河、硝河、杏园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豆类、棉花为主。工业有机械、纺织、化工、皮革、酿酒、电器、食品加工等。汤濮铁路和安濮、鹤台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有商都亳城遗址、刘次范遗址、颛顼陵、帝喾陵和唐代双塔、清代荒年志碑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乌如

    西藏吐蕃王朝(约629—842)古地区名。公元7世纪初吐蕃王朝建立后,将全境划分为乌如、要如、叶如、如拉(亦作藏如拉)等四个军政区域,即乌思藏四如。乌如是藏文音译,意为“中央翼(部)”,其区域东至沃卡

  • 孩儿庄

    又名孩儿馆、车前营。在今河北迁西县北五十里汉儿庄乡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 大定府神山县:“升孩儿馆为滦阳县。”

  • 浮?山

    在今广西阳朔县东南。 《方舆纪要》卷107阳朔县: 浮��山 “在县东南十五里。 高出众山”。

  • 环江

    即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之大环江,为龙江支流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思恩县: “南有环江,北有带溪,皆合流于龙江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109思恩县: 环江在 “县南六里。源出县西北蛮洞中,绕流经此,东北流

  • 其章县

    亦作奇章县。南朝梁普通六年 (525) 置,为哀戎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巴中市东北三十里奇章乡。《寰宇记》 卷139其章县: “以县东八里其章山为名。”隋属清化郡。唐武德初属巴州。宝历元年(825) 省,

  • 新汲县

    西汉神爵三年 (前59) 置,属颍川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扶沟县西南二十里汲下村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注引阚骃云: “以河内有汲,故加新也。” 东魏属许昌郡。隋废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置,属洧州。贞观元

  • 秀岭镇

    在今江西广昌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建昌府二》:秀岭镇“在广昌县西南修岭下。旧名修岭镇。明设巡司。本朝乾隆三十年裁”。古镇名。又称修岭镇。在今江西省宁都县东北。明置巡检司于此,属建昌府。清废。

  • 均村圩

    即今江西兴国县西均村。1933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杨殷县治此。集镇名。在江西省兴国县城西部。均村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2300。清初建圩,因河中盛产沙金,得名金村,谐称今名。产稻、甘薯、油菜籽等。有电力

  • 洞噶拉山

    即今西藏堆龙德庆县西北东嘎拉。下临拉萨河。藏语意为白山咀、白山坡。另据清乾隆 《卫藏通志》 卷3称: “布达拉西三十里,耸峻连霄,高四百余丈。唐古忒语谓海螺曰洞噶,山形似螺,故名。” 古时上修碉卡,形

  • 将军崖岩画

    在今江苏连云港市南锦屏山南麓。1979年发现。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。面积南北长约22米,宽15米。分三组,内容有人面、鸟兽、星象和农作物等图案和各种符号。在三组岩画的中间,有三块大石,表现了原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