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九华山

九华山

①即覆舟山。又称小九华山。在今江苏南京市太平门西侧。山顶有三藏塔,塔下葬有唐玄奘的部分顶骨。现已辟为九华山公园。

②在今安徽青阳县西南四十里,西接贵池市,南接石台县。《寰宇记》卷105青阳县:九华山“旧名九子山,李白以有九峰如莲花削成,改为九华山”。李白与高霁、韦权舆等有《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》,由李白首唱:“妙有分二气,灵山开九华。”后又有《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》诗:“昔在九江上,遥望九华峰。天河挂绿水,秀出九芙蓉。”从此,九华之名,遂广为流传。唐开元间,新罗僧金乔觉来此,定居化成寺。贞元间圆寂后,被尊为地藏道场。经宋及明,大兴寺院,发展为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。

③在今福建莆田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兴化府莆田县:九华山在“府北十里。由县之西南诸山而来,至延寿溪,九峰攒簇如莲花,故名。亦名陈岩,以昔有陈姓者隐此也。亦曰陈仙山”。


(1)在江苏省南京市太平门西侧、玄武湖东南岸。以山麓昔有小九华寺而名。一称小九华山。以山形似覆舟,又称覆舟山。六朝时又称龙舟山、玄武山,为帝王游乐之地。山上诸胜后毁于兵火。现山上有五层方塔三藏塔,1944年建,葬唐僧玄奘的部分顶骨。(2)古称陵阳山、九子山。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。有九十九峰,以天台、莲华、天柱、十王等九峰最为雄伟。主峰十王峰海拔 1341 米。《太平御览》载,此山奇秀,高出云表,峰峦异状,其数有九,故名九子山。因唐著名诗人李白有“昔在九江上,遥望九华峰。天河挂绿水,绣出九芙蓉”诗,从此更名九华山。《太平寰宇记》:“九华山在县南二十里。李白以有九峰如莲花削成,改为九华山。”山中多溪流、瀑布、怪石、古洞、苍松、翠竹,名胜古迹遍布其间。唐刘禹锡赞其“奇峰一见惊魂魄”,宋王安石誉为“楚越千万山,雄奇此山兼”,素有“东南第一山”之称。开发始于东晋隆安年间。唐开元间(一说永徽间)新罗国王近宗金乔觉(地藏)来此,辟地藏王道场。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,日益兴旺。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。有“佛国仙城”之称。现尚存化城寺、肉身宝殿、慧居寺、百岁宫等古刹78座,佛像6300余尊,皇帝颁赐的圣旨、藏经等文物 2000 余件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,辟有国家森林公园。

九华山景区示意图


猜你喜欢

  • 琼岛

    即琼华岛。在今北京市北海公园南部。

  • 罂浮渡

    在今陕西韩城市南黄河上。《汉书·韩信传》: 信 “遂进兵击魏。魏盛兵蒲坂,塞临晋……(信) 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度军,袭安邑”。后人讹为以木罂浮渡,故 《方舆纪要》 卷54朝邑县: 罂浮渡“道盖出于此”

  • 昌成

    即昌城。战国赵地,在今河北冀州市西北五十里。《史记· 赵世家》: 孝成王十年 (前256),“燕攻昌成”,即此。西汉置昌成县。即“昌城(1)”。

  • 杨义长官司

    明洪武初置,属平越卫。治所即今贵州福泉县西北二十里杨义司。后属平越府。清以后废。明初置,治今贵州省福泉市西。属平越卫。后废。

  • 韩信岭

    即高壁岭。在今山西灵石县东南二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霍州》 引 《新志》: 高壁岭 “一名韩信岭。在县南二十五里。南去霍州八十里。五代时北汉于此置砦。今名高壁铺”。即“高壁岭”。

  • 达末娄

    北魏作豆莫娄。在今黑龙江省嫩江中下游至呼兰河流域之松花江平原。《新唐书·东夷传》:达末娄“自言北夫余之裔,高丽灭其国,遣人渡那河, 因居之”。即此。

  • 岢岚州

    金大定二十二年 (1182) 改岢岚军置,治所在岚谷县 (今山西岢岚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岢岚县地。蒙古太祖十六年 (1221) 废。明洪武八年 (1375) 升岢岚县置岢岚州,属太原府。辖境相当今山西

  • 武陵场

    亦作武宁场。即今四川万县市西南长江西岸之武陵镇。同治 《万县志》 卷8: 武陵场 “ (距县) 九十里”。古为武宁县治所。明于此设武宁巡司。

  • 岳普尔湖庄

    一作雅普尔古庄。即今新疆岳普湖县。清道光 《新疆识略》 卷3喀什噶尔: 岳普尔湖 (庄) 在 “城东南二百里”。1943年置岳普湖县于此。

  • 西渡镇

    北宋置,属衡阳县。即今湖南衡阳县。1952年衡阳县迁治于此。(1)在上海市奉贤区西北部,北濒黄浦江。面积24.4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萧塘,人口 2100。以境内渡口为名。相传秦始皇东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