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两河

两河

①地区名。(1)战国、秦、汉时,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东北流,经山东西北隅,折北至河北沧县东北入海,略呈南北流向,与上游今晋、陕间的自北向南流的一段东西相对,当时合称“两河”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“两河间曰冀州。”郭璞注:“自东河至西河。”(2)唐安史之乱后,合称河北、河南两道为“两河”,是当时割据藩镇的集中之地。《旧唐书·张茂昭传》:“自安史之乱,两河藩帅多阻命自固,父死子代。”(3)宋代合称河北、河东地区为“两河”。《宋史·李纲传》:“莫若于河北置招抚司,河东置经制司,……宣谕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两河于敌国之意。”

②水名。在今陕西商南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4商南县:两河“西入雷家湾,东出金斗沟,斜流百余里。自雷家湾以下名上两河, 自徐家店以下名下两河”。


古地区名。(1)战国、秦、汉时,黄河自今河南省武陟县以下东北流,经山东省西北隅,折北至河北省沧县东北入海,略呈南北流向,与上游今晋、陕间的自北南流的一段东西相对,当时合称“两河”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“两河间曰冀州”。郭璞注:“自东河至西河”。《吕氏春秋·有始览》:“两河之间为冀州”。(2)唐安史之乱后,合称河北、河南两道为“两河”,为当时割据藩镇的集中之地。《新唐书》专为藩镇中割据最久的魏博、成德、卢龙、淄青、沧景、宣武、彰义、泽潞八镇作《藩镇传》,除泽潞外,七镇俱在“两河”。《旧唐书·张茂昭传》:“自安、史之乱,两河藩帅多阻命自固,父死子代。”(3)宋合称河北、河东地区为“两河”。《宋史·李纲传》:“莫若于河北置招抚司,河东置经制司,……宣谕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两河于敌国之意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鄂州行中书省

    即荆湖等路行中书省。以治所在鄂州 (今湖北武汉市武昌) 而名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:至元十一年 (1274) “立荆湖等路行中书省……十四年立湖北宣慰司,改安抚司为鄂州路总管府,并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”。

  • 白草寨

    一名白草坝。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小坝羌族藏族乡一带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龙安府平武县:白草寨在“府西南四百里。亦曰白草坝,番寨也。《志》云:白草番东抵石泉县约七十里,西抵南路生番,南抵茂州番,北抵平武界,

  • 花园

    ①即今河北沧州市北十五里西花园乡。清乾隆《沧州志》疆域图:北有花园。②在今江西进贤县东。明置巡司于此。清废。在今江西省进贤县东。明于此置巡检司。

  • 花马山

    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丽江府》:花马山“在(丽江)县境旧巨津州(今巨甸镇)东南一百五十里。崖壁上有石,色斑烂类花马,因名。昔磨些诏自名其国为花马,本此”。

  • 涂 (塗) 山

    ①相传为禹会诸侯处,又传说为禹娶涂山氏处。其地说法不一: (1) 又名当涂山。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南八里,淮河东岸。《左传· 哀公七年》: 子服景伯曰: “禹合诸侯于涂山,执玉帛者万国。” 杜注: “涂山

  • 阿弩越城

    在今巴基斯坦控制区克什米尔北部之古皮斯。《旧唐书·高仙芝传》:天宝年间,高仙芝等破吐蕃军于连云堡,“三日至坦驹岭,直下峭峻四十余里。仙芝料之曰:‘阿弩越胡若速来迎,即是好心。’ ……越胡果来迎。明日,

  • 大举口

    即今湖北新洲县南举水入江处大埠镇。《梁书·杜幼安传》:大宝元年(550)助徐文盛讨侯景,败侯景将任约于贝矶,“乃进军大举口”。即此。

  • 茅冈长官司

    明正统中置,属永定卫。治所在今湖南张家界市西北茅岗村。清雍正七年 (1729) 改属安福县,十三年 (1735) 改属永定县。又称茅冈司。明置,治今湖南省张家界市西北茅冈。属岳州。清废。

  • 埒县

    西汉置,属雁门郡。治所在今山西宁武县北二十里。东汉后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西省宁武县北。属雁门郡。东汉省。

  • 卓锡泉

    ①在今江苏丹徒市西五州山麓净因寺。《清一统志·镇江府一》: 卓锡泉 “甚深。一曰千人井。井甃万佛,又曰万佛井。流山下汇为溪,澄清不竭,土人名曰夕溪”。②在今广东曲江县东南南华寺。唐禅宗六祖慧能浣衣卓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