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三都

三都

①《左传》:定公十二年(前498),“仲由为季氏宰,将堕三都”。杜注:“三都,费、郈、成也。”

②相传古蜀国有三都:成都(今四川成都市)、广都(今四川双流县东南中和镇)、新都(今四川新都县)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“蜀以成都、广都、新都为三都,号名城。”

③东汉称洛阳为东都、长安为西都、宛为南都,合称“三都”。

④三国魏、蜀、吴三国之都。魏都邺(今河北临漳县西南)、蜀都成都(今四川成都市)、吴都建业(今江苏南京市),称为三都。西晋左思写有《三都赋》。

⑤唐都长安,显庆二年(657)建洛阳为东都,天授元年(690)建晋阳为北都,与长安合称“三都”。


(1)古地名。(1)《左传》定公十二年(前498年):“仲由为季氏宰,将堕三都。”杜注:“三都,费、郈、成也。”(2)东汉称雒阳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)为东都,长安(今陕西西安市西北)为西都,宛(今河南南阳市)为南都,合称“三都”。(3)晋左思作《三都赋》,指三国魏都邺(今河北临漳县西南)、吴都建业(今江苏南京市)、蜀都成都(今四川成都市)为“三都”。(4)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“蜀以成都(今四川成都市)、广都(今双流县东南中兴)、新都(即今成都市新都区)为三都。”(5)唐定都长安(今陕西省西安市)。显庆二年(657年)建洛阳(今河南洛阳市)为东都,天授元年(690年)建晋阳(今山西太原市南古城营)为北都,与长安合称“三都”。(2)集镇名。在海南省儋州市西北部。人口 2600。明正德七年(1512年)在儋州西部置立麻都、薛馆都、曾刘都,简称三都。1930年建圩,故名三都圩。1957年设三都乡,1958年改公社,1983年改设区,1986年置镇。2002年并入洋浦经济开发区。为洋浦经济开发区组团之一。那干公路经此。(3)村名。又称街上。在福建省邵武市北部、晒口溪畔。属水北镇。人口650。明设都图,此为三都,故名。20世纪40年代曾为区苏维埃政府驻地。有瓷器、耐火材料厂。有公路南接水杉公路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寨岭

    即武胜关。又名武阳关、澧山关。在今河南信阳县南,河南、湖北二省交界处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0信阳军“三关”条,谓“武阳关今名大寨岭,在东南九十里”。即“武阳关”。

  • 西不羮城

    在今河南襄城县东南二十里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潁川郡襄城县:“有西不羹。”《水经·汝水注》:“汝水又东南流,径西不羹城南。……《东观汉记》曰:‘车骑马防以前参药, 勤劳省闼,增封侯国襄城羹亭千二百五十户

  • 白石山水

    即今安徽含山县西南林头河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“栅水又东,左会白石山水,水发白石山西,经李鹊城南,西南注栅水。”杨守敬注:“今水自含山县西南流至巢东南,入濡须水。”

  • 龙迹山

    在今河北易县西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易州:龙迹山“石上有龙迹。其西麓谷中有坑,大如车轮,中有四穴,春则风出东,夏出南,秋出西,冬出北。孔颖达以为即燕之龙兑也”。

  • 彭绮城

    三国吴黄武年间筑。故址在今江西乐平市东。《寰宇记》 卷107乐平县: 彭绮城 “在县东。吴黄武中鄱人彭绮所筑”。《清一统志·饶州府二》: 彭绮城,“ 《旧志》: 今 (乐平) 县东十里翥山麓有绮城遗址

  • 东楼

    ①又名望海楼、望潮楼。在今浙江杭州市。《清一统志·杭州府二》:望海楼“在府旧治中和堂之北。唐武德七年建。一名望潮楼,又名东楼。白居易诗‘东楼胜事我偏知’。苏轼有《望海楼》诗”。②唐建,在今四川宜宾市城

  • 义泉县

    隋大业十一年(615)置,属明阳郡。治所即今贵州湄潭县。《元和志》卷30义泉县:“以带山泉为名。”武德中为牢州治。贞观十七年(643)属夷州。北宋属承州, 宣和三年(1121)废。古县名。隋大业十二年

  • 朐山县

    北周建德六年 (577) 改朐县置,为朐山郡治。治所即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。《元和志》 卷11朐山县: “取界内朐山为名。” 隋为海州治。大业初为东海郡治。唐初复为海州治。天宝元年 (742) 为

  • 黄河涯

    即今山东德州市东南二十三里黄河涯镇。旧为黄河所经,故名。津浦铁路经此。

  • 盘涧泉

    在今福建南平市西南十余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7延平府南平县: 槃涧泉 “在府治前。源出山巅,萦回石涧,泓深清洁。《郡志》 云,郡居山椒,清泉自石崖奔逆而下,用巨竹引之,绵亘数里,遍及郡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