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釜底抽薪

釜底抽薪

源见“扬汤止沸”。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明戚元佐《议处宗藩疏》:“谚云:扬汤止沸,不如釜底抽薪。”叶圣陶《城中》:“这当然可以,可以。不过,根本的对付方法,还在釜底抽薪。”


偏正 釜,锅。薪,柴草。从锅底下抽掉柴火。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语本《吕氏春秋·数尽》:“夫以汤止沸,沸愈不止,去其火,则止矣。”李国文《花园街五号》:“‘啊?’丁晓想不到对方来了个~,怔住了。”△用于解决问题方面。→斩草除根赶尽杀绝 ↔扬汤止沸 抱薪救火。


解释釜:古代做饭的炊具,盛行于汉代,相当于现代的锅。薪柴火。把锅底的柴火去掉。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
出处汉书·枚乘传》:“欲汤之(cānɡ,凉),一人炊之,百人扬之,无益也,不如绝薪止火而已。”

枚乘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,江苏淮阴人,曾经做过吴王刘濞掌管诏策文书的郎中官。枚乘在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前,曾上书谏阻他起兵,叛乱中,又劝谏他罢兵,吴王均不听从。后来,吴王的叛乱被平定,而枚乘也由此出名。

在谏阻吴王刘濞叛乱的奏疏中,枚乘说:“有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,讨厌自己的脚印,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,这样一来脚印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显。他不知道依傍着阴处停驻不动,就会没有影子和脚印。要想不让别人听道,不如自己不说;要想不让别人知道,不如自己不做。想让热水变凉,假如一个人在烧火加热,即使有一百个人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,以制止水的沸滚而让它变凉,也没有用,还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。不懂得从那根本上解决问题,而只在细枝末节处考虑,就根本没有用处。”又说:“种植和养殖这样的事情,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种养的对象变高变大,但它总有变高变大的时候;积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,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好处,但总有有用的时候;背弃信义和道理,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坏处,但总有让您灭亡的时候。我希望大王您三思而后行,这些都是千百年都不变的道理啊。”吴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,枚乘就离开他,去了梁国。

近义抽薪止沸

反义扬汤止沸

例句

仅用单一的治安管理手段来治理市场,是扬汤止沸;用经济手段开发市场,建立有序的经济秩序,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。


【词语釜底抽薪】  成语:釜底抽薪汉语词典:釜底抽薪

猜你喜欢

  • 爨下薪

    同“爨下馀”。清赵翼《六哀诗.故相刘文正公》:“何期爨下薪,蒙赏斫焦尾。”【词语爨下薪】   汉语大词典:爨下薪

  • 刘昆反火

    源见“反风灭火”。指地方官吏施行德政。唐李瀚《蒙求》:“孟尝还珠,刘昆反火。”

  • 忧国如家

    优劳国事,像对待家事一样。 形容人公忠为国。语出《汉书.翟方进传》:“上遂赐册曰:‘欲退君位,尚未忍。君其孰念详计,塞绝奸原,忧国如家,务便百姓,以辅朕。’”《晋书.陆晔传》:“其兄弟事君如父,忧国

  • 倚马雄才

    同“倚马才”。宋刘一止《念奴娇》词:“倚马雄才,凌云逸气,路觉丹霄直。三千牍就,看君归奏文石。”

  • 退傅挥金

    源见“疏傅散金”。指人致仕还乡,散发钱财,与乡党宗族共享其赐。元袁桷《白云平章致仕》诗:“侍臣传醴真殊遇,退傅挥金得自由。”【词语退傅挥金】  成语:退傅挥金汉语大词典:退傅挥金

  • 耕问奴,织访婢

    《南史.沈庆之传》:“沈庆之字弘先,吴兴武康人也……庆之曰:‘为国譬如家,耕当问奴,织当访婢。陛下今欲伐国,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,事何由济?’上大笑。”元嘉二七年,宋文帝将北侵,沈庆之说:国家有如家庭,

  • 莼羹

    同“莼羹鲈脍”。清金农《闻喜县中早发》诗:“脯腊膎胰非不饱,未免秋风刮面思莼羹。”【词语莼羹】   汉语大词典:莼羹

  • 却马王阳

    源见“王尊叱驭”。谓为孝亲而避险。明姚夔《过鸡公关索二岭》诗:“却马王阳非我志,一鞭晓色过安笼。”

  • 狡兔死,良狗烹

    《韩非子.内储说下》:“狡兔尽则良犬烹,敌国灭则谋臣亡。”比喻事情成功以后抛弃、杀害有功之臣。汉.司马迁《史记.淮阴侯列传》:“狡兔死,良狗烹;高鸟尽,良弓藏;敌国破,谋臣亡。”并列 捕获到了兔子,猎

  • 涉猎

    涉水猎兽,顾不到对周围进行细心的观察。后以“涉猎”比喻泛览群书,并不进行深入钻研。《汉书.贾山传》:“涉猎书记,不能为醇儒。”【词语涉猎】   汉语大词典:涉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