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贪泉

贪泉

晋书.吴隐之传》载:吴隐之为广州刺史,“未至州二十里,地名石门,有水曰贪泉,饮者怀无厌之欲。”隐之“至泉所,酌而饮之,因赋诗曰:‘古人云此水,一歃(音shà,饮,微吸)怀千金,试使夷齐(指商朝奴隶主贵族伯夷和叔齐,史称贤者。他们因不满武王伐纣的革命,隐居首阳山,不食周粟,采薇而食,后饿死。)饮,终当不易心。’及在州,清操逾厉。”此事又见《艺文类聚》泉部引王隐《晋书》。

艺文类聚》卷九引盛弘之《荆州记》:“桂阳郡西南宿山,水出注大溪,号曰横溪,水甚深,冬夏不乾,俗谓之贪泉,饮者辄冒于财贿。”

后因以吴隐之酌贪泉的故事作为标榜官吏清廉的典故。所谓酌贪泉而不贪,就是这个意思。唐.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酌贪泉而觉爽,处涸辄以犹欢。”

南朝.萧绎《荐鲍几表》:“将齐毛玠古人之服,实同吴隐酌水之廉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“吴道助、附子兄弟”条注引 《晋安帝纪》曰:“(吴)隐之既有至性,加以廉洁,奉禄颁九族,冬月无被。桓玄欲革岭南之敝,以为广州刺史。去州二十里,有贪泉,世传饮之者其心无厌。隐之乃至水上,酌而饮之,因赋诗曰:‘石门有贪泉,一歃重千金。试使夷齐饮,终当不易心。’”《晋书·吴隐之传》亦载,诗作:“古人云此水,一歃怀千金。试使夷齐饮,终当不易心。”

【今译】 晋代吴隐之性情纯真,为官清廉,他的俸禄也分给亲族,以至自己冬天无被。桓玄派隐之出任广州刺史。广州城外二十里有地名石门,当地有水名贪泉,传说凡饮过此水的人就会变得贪婪无度。隐之至此,有意酌水而饮,并作诗说:“石门有贪泉,一饮便贪婪。若使夷齐饮,始终心不变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称誉官吏廉洁。

【典形】 继吴、贪泉、酌泉、酌贪、酌贪泉、酌泉君有意、泉为吴隐变。

【示例】

〔继吴〕 宋·苏轼《程德孺惠海中柏石》:“岚熏瘴染却敷腴,笑饮贪泉独继吴。”

〔贪泉〕 唐·温庭筠《过孔北海墓》:“恶木人皆息,贪泉我独醒。”

〔酌泉〕 唐·王维《为薛使君谢婺州刺史表》:“谨当闭阁以思政,酌泉以励心。”

〔酌贪〕 唐·李白《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》:“宰剧惭强项之名,酌贪砺清心之节。”

〔酌贪泉〕 元·刘时《端正好·上高监司》:“论宣差清如酌贪泉吴隐之,廉似还桑椹赵判府。”


【词语贪泉】   汉语词典:贪泉

猜你喜欢

  • 柏舟之节

    《诗.鄘风.柏舟》诗:“凡彼柏舟,在彼中河,髡彼雨髦,实维我仪。之死矢靡他,母也天只,不谅人只。”诗序:“其妻共姜守义,父母欲夺而嫁之,故共妻作此以自誓。”相传春秋时卫国的共伯早死,父母逼迫他的妻子共

  • 支遁谈经

    源见“支遁买山”。借指高僧说法。五代贯休《蜀王入大慈寺听讲》诗:“只缘支遁谈经妙,所以许询都讲来。”

  • 螳螂捕蝉

    《庄子.山木篇》:“庄周游乎雕陵(栗园名)之樊(篱),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,翼广七尺,目大运寸(据《庄子集释》注,运,员也。员通圆,故运寸指眼圆一寸。也可释“运”为转动,义同。),感(触)周之颡而集于栗

  • 藉寇兵而赍盗粮

    秦.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,却宾客以业诸侯,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,裹足不入秦,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。”也作“借盗兵,赍盗粮”或简称为“借寇赍盗”。李斯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。他拜为秦客

  • 心去最难留

    一个人心已到了别处,是最难再留下的。语出《玉台新咏.王僧孺〈为姬人自伤〉》:“断弦犹可续,心去最难留。”《歧路灯》八〇回:“心去最难留,留下结冤仇。不知我说的是也不是,相公酌度。”也引作〔心去意难留〕

  • 双飞凫

    源见“王乔凫舄”。指县令的行踪。清吴嘉纪《送吴后庄归湾沚》诗:“亲爱从此感,怅望双飞凫。”

  • 止棘青蝇

    《诗经.小雅.青蝇》:“营营青蝇,止于棘。谗人罔极,交乱四国。”此是《青蝇》的第二章,意为:“嗡嗡往来的苍蝇,落在酸枣树上!那个惯说人坏话的小人到处喋喋不休,为害无穷,搅乱四邦!后因用为咏谗谤之典。”

  • 龙举云兴

    同“龙兴云属”。《东观汉纪.光武皇帝纪》:“帝既有仁圣之明,气势形体,天然之姿,固非人之敌,翕然龙举云兴,三雨而济,天下荡荡,人无能名焉。”见“龙兴云属”。《东观汉记·光武皇帝纪》:“帝既有仁圣之明,

  • 尺蠖求伸

    《易.系辞下》(卷四):“尺蠖之屈,以求信(shēn通伸)也;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。”尺蠖行动时头尾一张一合,一屈一伸。后因以“尺蠖求伸”比喻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先屈后伸或以屈求伸。明.王世贞《鸣凤记》

  • 潘郎璧

    源见“潘安貌”。形容貌美如璧玉。前蜀韦庄《同旧韵》:“貌愧潘郎璧,文惭吕相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