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目迷五色

目迷五色

五代.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八:“贞元中,李缪公先榜落矣。先是出试,杨员外于陵省宿归第,遇程于省司,询之所试。程探靿(注:勒,音yào,靴筒)中得赋稿示之,其破题曰:‘德动天鉴,祥开日华。’于陵览之,谓程曰:‘公今年须作状元。’翌日,杂文(唐时称应试的文章为杂文)无名。于陵深不平,乃于故策子末缮写,而斥其名氏,携之以诣主文,从容绐(音dài,欺骗,此指故意假说)之曰:‘侍郎今者所试赋,奈何用旧题?’主文辞以非也。于陵曰:‘不只题目向有人赋次(次,及),韵脚亦同。’主文大惊。于陵乃出程赋示之。主文赏叹不已。……于是请擢为状元。”

唐人李程应试作《目五色赋》,主考官不辨其才,遂落榜。后经杨于陵推荐,始补擢登科。后用为咏主考官眼力不济,不识真才之典。

宋.苏轼《分类东坡诗》卷二十一《送李元叔》:“平生漫说古战场,过眼终迷目五色。”


主谓 五色,指青、红、黄、白、黑五种颜色。借指色彩缤纷,形容被错综复杂的现象所迷惑,辨不清事物的本质。语本《老子》12章:“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。”吴晗《论打手政治》:“叫人民~,搞不清真假、辨不明是非。”[例]他夫妻俩~,双双都吸毒。△多用于表示事物的状况。→五光十色 五色目迷 眼花缭乱 ↔了了可见 漆黑一团


【词语目迷五色】  成语:目迷五色汉语词典:目迷五色

猜你喜欢

  • 戴牛佩犊

    源见“卖剑买牛”。谓不事生产,专持刀剑尚武争斗。清严允肇《诸将杂感》诗:“戴牛佩犊经营苦,画井分疆部署劳。”

  • 悬蛇疾

    源见“杯弓蛇影”。谓疑心病。唐苏颋《蜀城哭台州乐安少府》诗:“白头还作尉,黄绶固非才。可叹悬蛇疾,先贻问?灾。”

  • 莞尔而笑

    莞( ㄨㄢˇ wǎn )尔:微笑的样子。 意即微微一笑。语出《论语.阳货》:“夫子莞尔而笑,曰:‘割鸡焉用牛刀?’”唐.杨炯《群官寻杨隐居诗序》:“忽乎将行,指林壑而非远;莞尔而笑,览烟霞而在瞩。

  • 贫非病

    源见“原宪贫”。谓安贫乐道。唐韦应物《酬张协律》诗:“当以贫非病,孰云白未玄。”【词语贫非病】   汉语大词典:贫非病

  • 墦肉之馀

    源见“乞墦”。墓前祭祀用过的肉。借指他人的残羹剩炙。梁启超《中国改革财政利案》十:“而国家乃如无告之穷民,不得不乞彼等墦肉之馀,以延残喘。”

  • 八仙过海

    明 吴元泰《八仙出处东游记传》载:八仙乃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个仙人,他们是汉钟离、张果老、吕洞宾、李铁拐、韩湘子、曹国舅、蓝采和、何仙姑。八仙故事唐 宋 元皆有不同记载,元杂剧中已出现其形象,至吴元泰始

  • 题柱心

    同“题柱志”。宋苏轼《复改科赋》:“虽负凌云之志,未酬题柱之心。”

  • 割鸡焉用牛刀

    原指小题大作,后指大才小用。孔子的学生子游在鲁国武城作地方官,以礼乐教化百姓。有一次孔子来到武城,听到当地百姓演奏乐器和唱诗歌的声音,便微笑着说,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,治理这块小地方,用得着这么教育吗?

  • 龟印

    汉卫宏《汉官旧仪补遗》卷上:“列侯印黄金龟纽,文曰印;丞相、大将军黄金印龟纽,文曰章。”谓雕成龟形印纽的印章。后遂用作官印的通称。唐司空曙《奉和张大夫酬高山人》:“豸冠亲榖弁,龟印识荷衣。”【词语龟印

  • 海上逐臭

    源见“逐臭之夫”。指人嗜好怪僻。唐张鷟《朝野佥载》卷五:“宋明帝嗜蜜渍[⿰虫遂]蛦,每啖数升。是知海上逐臭之谈,陈君爱丑之说,何足怪欤!”【词语海上逐臭】  成语:海上逐臭汉语大词典:海上逐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