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狙公分栗

狙公分栗

源见“朝三暮四”。谓玩弄手段诈术欺人。宋苏轼《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》之三:“狙公欺病来分栗,水泊知馋为出鲈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狙公赋曰:‘朝三而暮四。’众狙皆怒。曰:‘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’众狙皆悦。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,亦因是也。” 《列子·黄帝篇》:“宋有狙公者,爱狙,养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,狙亦得公之心。损其家口,充狙之欲。俄而匮焉,将限其食。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,先诳之曰:‘与若芧,朝三而暮四,足乎?’众狙皆起而怒。俄而曰:‘与若芧,朝四而暮三,足乎?’众狙皆伏而喜。”

【今译】 古代宋国有个喜爱猴子的人。能够懂得猴子的心意。他为了养猴,甚至不惜减少自己家人的口粮。后来粮食少了,他想限制猴子的口粮,对猴子说:“给你们橡实 (一称山栗),早晨三个晚上四个,够了吗?”众猴都立起身发怒,表示不满。他又说:“那么改成早晨四个晚上三个,够了吧?”众猴就都高兴了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聪明人善用手段驾驭他人; 也用以指反复无常。

【典形】 狙公倒七芧、狙公分栗、暮四朝三、三四计朝暮、喜众狙、朝三、朝三暮四、朝四暮三、众狙皆喜、三四调群狙、被狙公卖、喜怒纷众狙。

【示例】

〔狙公倒七芧〕 宋·黄庭坚《用前韵谢子舟》:“狙公倒七芧,勿用嗔喜对。”〔狙公分栗〕 宋·苏轼《和邵同年》之三:“狙公欺病来分栗,水伯知馋为出鲈。”

〔暮四朝三〕 宋·杨万里 《有叹》:“尽逃暮四朝三外,犹在桐花竹实中。”

〔三四计朝暮〕 宋·李昴英《摸鱼儿》:“应共笑群狙,无端喜怒,三四计朝暮。”

〔喜众狙〕 宋·刘筠《受诏修书述怀感事》:“讹谬刊三豕,公平喜众狙。”

〔朝三〕 宋·陆游《五月初作》:“推移逢夏五,赋与叹朝三。”

〔朝三暮四〕 清·黄鷟来《岁暮杂感》之四:“月纬岁经惭织妇,朝三暮四笑狙公。”

〔朝四暮三〕 宋·黄庭坚《见子瞻粲字韵诗》:“朝四与暮三,适为狙公玩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范蠡登舟

    同“范蠡扁舟”。唐元稹《许刘总出家制》:“张良却粒,尚想高踪;范蠡登舟,空瞻遗像。”

  • 凤麟胶

    同“凤胶麟角”。唐张贲《奉和袭美伤开元观顾道士》诗:“凤麟胶尽夜如何,共叹先生剑解多。”【词语凤麟胶】   汉语大词典:凤麟胶

  • 赤鯶公

    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.鳞介篇》:“国朝律:取得鲤鱼即宜放,仍不得吃,号赤鯶公。卖者杖六十。言鲤为李也。”唐代皇家姓李,鲤李同音要避讳,因称鲤鱼为“赤鯶公”。宋苏轼《庐山二胜.开先漱玉亭》诗:“愿随琴高生

  • 妨功害能

    妨害有功劳、有能力的人。汉代李踜《答苏武书》:“闻子之归,踢不过二百万,位不过典属国,无尺土之封,加子之勤;而妨功害能之臣,尽为万户侯。”典属国:官名,掌民族间交往的事。并列 伤害有功劳的人,妒忌有才

  • 还笏

    《新唐书.褚遂良传》:“帝(唐高宗李治)将立武昭仪(即武则天)……(遂良)对曰:‘陛下必欲改立后者,请更择贵姓。昭仪昔事先帝,身接帷第,今立之,奈天下耳目何?’帝羞然。遂良因致笏殿阶,叩头流血,曰:‘

  • 牛头阿旁

    《五苦经》:“狱卒名阿旁,牛头人手,两脚牛蹄,力壮排山。”《法苑珠林》卷八四引《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》:“牛头阿傍,以三股铁叉,叉人内著镬汤中,煮之令烂。”本佛教谓地狱中的鬼卒,后以借指凶恶可怖的人。《

  • 阳回黍谷

    源见“邹衍吹律”。谓春回寒地带来生机。清顾贞观《金缕曲.仲冬望后二日寿龚芝翁年伯》词:“霁月光风卷,恰佳辰,阳回黍谷,禁寒都遣。”

  • 箭下聊城

    同“一箭下聊城”。北周庾信《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》:“赵失东渔,胡亡南牧。箭下聊城,泥封函谷。”

  • 校书笺

    源见“女校书”。即薛涛笺,一种幅小而精美的笺纸。亦借指题咏或书信。唐司空图《退居漫题》诗之二:“只忧诗病发,莫寄校书笺。”又《狂题》诗之十三:“应到去时题不尽,不劳分寄校书笺。”【词语校书笺】   汉

  • 雄都壮丽

    《史记.高祖本纪》:“萧丞相营作未央宫,立东阙、北阙、前殿、武库、太仓。高祖还,见宫阙壮甚,怒,谓萧何曰:‘天下匈匈苦战数岁,成败未可知,是何治宫室过度也?’萧何曰:‘天下方未定,故可因遂就宫室。且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