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济世安民

济世安民

拯济社会,安定百姓。出自唐太宗的事迹。唐太宗,即李世民(599-649年),唐高祖李渊之次子。史载,他四岁时,有一书生为其相面,说:“这个孩子有龙凤之姿,天日之表。20岁必能济世安民。”李渊遂取“济世安民”之义,为其命名。隋末,他首劝李渊起兵,并在李渊夺取政权、统一中国的战争中,起了重要作用,被封为秦王、尚书令。武德九年(626年),发动玄武门之变,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,逼迫李渊退位,自己做了皇帝。

【出典】:

旧唐书》卷2《太宗本纪上》21页:“有书生自言善相,谒高祖曰:‘公贵人也,且有贵子。’见太宗,曰:‘龙凤之姿,天日之表,年将二十,必能济世安民矣。’高祖惧其言泄,将杀之,忽失所在,因采‘济世安民’之义以为名焉。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崔时佩《西厢记·萧寺停表》:“空怀济世安民略,不见男婚女嫁时。” 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21卷:“天挺英豪志量开,休教轻觑小儿孩。未施济世安民手,先见惊天动地才。” 明·抱瓮老人《今古奇观》15卷:“那官人胸藏锦绣,满腹珠玑,有经天纬地之才,济世安民之志。”


并列 使社会稳定,使人民安定。形容有远大的抱负。朱苏进、胡建新《康熙帝国》:“太祖出身布衣,聪明神武,抱~之志,拨乱拔强,十五载而成帝业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写人的抱负。


【词语济世安民】  成语:济世安民汉语词典:济世安民

猜你喜欢

  • 七德

    《左传.宣公十二年》:“楚子曰:‘……夫武,禁暴、戢兵、保大、定功、安民、和众、丰财者也。”晋.杜预注:“此武七德。”春秋时,楚王曾提出武功有七个方面的作用,被称为武之“七德”。后因用为称颂武功之典。

  • 前车之鉴

    《荀子.成相》:“前车已覆,后未知更何觉时。”《大戴礼记.保傅》:“鄙语曰……前车覆,后车诫。”汉刘向《说苑.善说》:“《周书》曰:‘前车覆,后车戒’,盖言其危。”后以“前车之鉴”比喻以往的失败,后来

  • 鹤冲天

    源见“辽东鹤”。谓羽化登仙。宋罗烨《醉翁谈录.赵旭得青童君为妻》:“与君宿世有奇缘,衾枕交欢岂偶然。十载为期君记取,洞明山上鹤冲天。”【词语鹤冲天】   汉语大词典:鹤冲天

  • 种秫作酒

    源见“陶令秫”。形容人喜酒好饮。宋苏轼《莫笑银杯小》诗:“犹将公田二顷五十亩,种秫作酒不种粳。”

  • 文房四宝

    指笔、墨、纸、砚四种文具。宋代苏易简著《文房四谱》五卷,分笔谱二卷,砚、墨、纸谱各一卷。宋代叶梦得《避暑录话》卷上:“世言歙州县文房四宝,谓笔、墨、纸、砚也,其实三耳,歙本不出笔、盖出于宣州。”并列

  • 战无不胜,攻无不取

    《战国策.秦策二》:“是知秦战未尝不胜,攻未尝不取,所当未尝不破也。”后以“战无不胜,攻无不取”形容军队力量强大,百战百胜。《三国演义》六十回:“操谓松曰:‘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。大军到处,战无不胜,

  • 新息谤

    源见“薏苡明珠”。谓马援遭谤。亦借指无故蒙受毁谤。新息侯,为马援封号,故称。宋一鸿《和又生感事》:“薏苡忽来新息谤,萍根重上仲宣楼。”

  • 马入华山

    同“马放南山”。北周庾信《贺平邺都表》:“当今鹿台已散,离宫已遣,兵藏武库,马入华山。”主谓 将马放归于华山的南面,表示天下太平,不再打仗。语本《尚书·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

  • 黄绢歌诗

    源见“绝妙好辞”。指美妙的诗歌。唐杜牧《将赴池州道中作》诗:“青阳云水去年寻,黄绢歌诗出翰林。”

  • 咎由自取

    咎:罪恶,灾难。罪过、灾祸是由自己招来的。清.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卷中:“噫,引盗入室,咎由自取,故君子持家,严杜邪僻者,所以防其微也。”《官场现形记》五一回:“虽然城厢出了盗案是老兄们的责任;但这件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