孺子才
参见:孺子贫
参见:孺子贫
说到尽头的话。《世说新语.排调》:“恒南郡与殷荆州语次,因共作了语。顾恺之曰:‘火烧平原无遗燎。’桓曰:‘白布缠棺竖旒旐。’殷曰:‘投鱼深渊放飞鸟。’”桓南郡:指桓玄。殷荆州:指殷仲堪。旒( ㄌㄧㄡˊ
同“傅岩筑”。清 丘逢甲《庐山谣答刘生芷庭》:“乃测周圭景以正,乃用傅版功斯施。”【词语傅版】 汉语大词典:傅版
源见“随阳雁”。指大雁。宋梅尧臣《寄送谢师厚馀姚宰》诗:“君南我赴北,日见阳雁度。”清姚鼐《九日渡湘水》诗:“凉风送阳雁,空景吊阴虬。”【词语阳雁】 汉语大词典:阳雁
《礼记.丧大记》:“君丧,虞人出木角,狄人出壶(漏壶),雍人出鼎,司马悬之,乃官代哭。大夫官代哭不悬壶。”郑玄注:“代,更也。未殡,哭不绝声,为其罢倦;既小殓,可以为漏刻分时而更哭也。”后因以“悬壶代
同“莱衣彩戏”。清张问陶《送韩树屏侍御省亲归长寿即题秋江归棹图》诗:“叹我潘舆方送别,羡君莱彩去承欢。”
中:内心。 悲痛之情从内心涌出。语出汉.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悲从中来,不可断绝。”清.王晫《今世说.栖逸》:“魏和公登华山绝顶,俯仰天地,悲从中来,有入山披发、长往不返之意。”《民国通俗演义》二〇回:
连最简单的之和无字都不认识。比喻不识字,或文化水平很低。由唐白居易的事迹引伸而来。参见“诗入鸡林”条。史载白居易天赋聪颖,始生七月便能认识“之”、“无”二字。后来人们便把文化水平极低比喻成“不识之无”
从微兆中看出事物发展的趋向。宋代苏洵《辨奸论》:“事有必至,理有固然。惟天下之静者,乃能见微而知著。”连动 觉察事物的细小苗头,就能知道事物的发展趋势。语本《易经·系辞下》:“几者动之微,吉之先见者也
同“鸿爪雪泥”。清顾贞观《大江东去》词:“百战孙 曹,一篇崔 李,数点鸿泥雪。”
参见:左车良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