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声色俱厉

声色俱厉

色:脸色。厉:严厉。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。典出晋明帝司马绍之事迹。晋明帝司马绍少时聪明伶俐,为东宫太子时,有文武才略,礼贤好客,爱好文学,当时有名的大臣王导、温峤、桓彝、阮放等都和太子亲近,在他身边人才济济。大将军王敦早有谋反之心,见其英明,为朝野所推,惧怕将来不好对付,便想诬陷太子不孝而废掉他。于是王敦大会百官,问温峤:“皇太子有何德行可称?”声音、脸色都很严厉,要温峤回答。温峤说:“由礼看来,可称得上孝。”众人都认为确实如此,王敦的阴谋未能得逞。

【出典】:

晋书》卷6《明帝纪》159页:“敦素以帝神武明略,朝野之所钦信,欲诬以不孝而废焉。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:‘皇太子以何德称?’声色俱厉,必欲使有言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赵璘《因话录·卷一·宫都》:“……文帝欲以韦宣州温为翰林学士,韦以先父遗命恳辞。上后谓次对官曰:‘韦温,朕每欲用之,皆辞诉,又安用韦温?’声色俱厉。” 冰心《斯人独憔悴》:“厢房里的姨娘们,听见化卿声色俱厉,都搁下牌,站在廊外,悄悄的听着。”


主谓声色,说话的声音和脸色。厉,严肃,严厉。指说话声音与脸色极为严厉。语出《晋书·明帝纪》:“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:‘皇太子以何德称?’声色俱厉,必欲使有言。”李宽定《浪漫女神》:“安琪听着,心里又气又好笑,又失望,拉下脸来~地给了他几句。”△用于情感憎怒方面。→正言厉色 ↔和颜悦色。也作“声色并厉”。


【词语声色俱厉】  成语:声色俱厉汉语词典:声色俱厉

猜你喜欢

  • 我来自东

    我从东方回来。语出《诗.豳风.东山》:“我来自东,零雨其濛。”晋.夏侯湛《东方朔画赞》:“我来自东,言适兹邑。”

  • 四面楚歌

    指楚霸王项羽被汉王刘邦大军重重围困于走投无路之窘境。后以此典比喻四面受敌,孤立无援。秦末楚、汉相争,公元前203年,汉刘邦派韩信率领四十万大军围歼楚军。韩信布置了十面埋伏,把项羽楚军包围在垓(gāi该

  • 妻梅

    同“妻梅子鹤”。清黄景仁《腊月廿五日饮翁学士宝苏斋》诗:“妻梅谩语如何凭,清供家山问谁录?”

  • 散金

    源见“疏傅散金”。指散发钱财,与亲朋故旧共享其赐。唐张说《和魏仆射还乡》:“故老空悬剑,邻交日散金。”【词语散金】   汉语大词典:散金

  • 口如悬河

    南朝 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赏誉》:“王太尉云:‘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,注而不竭。’”后因以“口如悬河”形容人能言善辩,滔滔不绝。《警世通言.钝秀才一朝交泰》:“德称口如悬河,宾主颇也得合。”见“口若悬

  • 建业水

    《三国志.吴书.陆凯传》记载三国时吴国童谣:“宁饮建业水,不食武昌鱼。”建业:吴国的都城,今南京市江宁县。吴君孙皓将首都由建业迁陡武昌,江东百姓溯流供给,深以为苦,故有此童谣。后用作怀念故乡的典故。南

  • 刀剑化蚕耕

    同“刀买犊”。宋辛弃疾《水调歌头.送郑厚卿赴衡州》词:“文字起《骚》《雅》,刀剑化蚕耕。”

  • 蒿簪

    同“蓍簪”。前蜀韦庄《三用韵》诗:“固穷怜瓮牖,感旧惜蒿簪。”

  • 又做冯妇

    同“再作冯妇”。《镜花缘》五一回:“愚姐久已心灰,何必又做冯妇?”

  • 豹留皮,人留名

    见“豹死留皮,人死留名”。明·冯梦龙《古今谭概·委蜕部》:“项籍之瞳,不如左丘之眇;啬夫之口,不如咎繇之喑……语曰:‘~。’此言形神之异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