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呕心沥血

呕心沥血

呕:吐;沥:滴。比喻穷思苦索,费尽心血。分别出自唐李贺的事迹和韩愈的诗句中。参见“锦囊佳句”和“忘形交”条。史载,李贺每日外出归来,其母便让婢女探囊中,见所写纸多,便怒道:“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作罢呀!”韩愈在《归彭城》一诗中则有“刳肝以为纸,沥血以书辞”的句子。后人遂把二者合称为“呕心沥血”。

【出典】:

新唐书》卷203《文艺下·李贺传》5788页:“母使婢探囊中,见所书多,即怒曰:‘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。’”又,韩愈《归彭城》:“刳肝以为纸,沥血以书辞。”

【例句】:

叶圣陶《抗争》:“我的舞台,几年在这里呕心沥血的戏,现在被撵下来了。”


并列 沥血,滴血。形容用心过度,费尽心思。邓贤《中国知青梦》自序3:“写作是一种~的劳作,恐怕仅仅趋名或者趋利都无法忍受这种劳作的艰辛和寂寞……”△褒义。多用于文艺创作方面,有时也指倾吐真情或怀抱赤诚。→冥思苦想 苦心焦思 ↔无所用心 百无聊赖。 也作“呕心滴血”、“呕心吐胆”、“呕出心肝”、“呕心镂骨”。


费尽心机、辛劳至极谓之 “呕心沥血”。

“呕”谓 “吐”。“呕心”,把心呕吐出来。“沥”谓 “滴”。《说文·水部》: “沥,漉也。一曰水下滴沥也。”“沥血”,把血滴干净。因此,“呕心沥血”就是心血费尽之意。

此语形成,源自唐代诗人李贺。

李贺自幼聪颖,七岁能诗。他每次出门的时候,总骑头小毛驴,书僮背个口袋跟着。一想到好的诗句,便立即写下来装进口袋。所以每次回到家时,口袋里都装满了纸条。

他母亲心疼而又恼怒地说: “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!”( 《新唐书·李贺传》) 他自己也说过: “长歌破衣襟,短歌断白发。”意思是说,写出一首长诗,会反复思虑而把衣襟都搞破了; 写出一首短诗,白发也要搔断几根。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赞颂他说: “刳 ( kū) 肝以为纸,沥血以书辞。”( 《归彭城》) 意思是说他挖出心肝当作纸,滴出血来写好诗。

他母亲说他 “呕心”,韩愈誉他 “沥血”,后世依此便形成 “呕心沥血”一语,比喻做事或为文穷思苦索、心机费尽之意。


【词语呕心沥血】  成语:呕心沥血汉语词典:呕心沥血

猜你喜欢

  • 先茅之县

    《左传.僖公三三年》:“文公以为下军大夫。反自箕,襄公以三命,命先且居将中军,以再命,命先茅之县赏胥臣,曰:‘举郤缺,子之功也。’……”晋文公采纳胥臣的建议,虽郤缺父亲有罪,而仍重用郤缺,任命他为下军

  • 冰台

    同“冰人”。《歧路灯》二八回:“春宇道:‘信儿是要传的,叫他先做准备,这里再央冰台订期。’”【词语冰台】   汉语大词典:冰台

  • 爨下车劳

    同“爨下劳薪”。清钱谦益《费县道中》诗之三:“枥中马老空知道,爨下车劳枉作薪。”

  • 图绘凌烟

    源见“凌烟阁”。谓功勋卓著,永垂青史。明无名氏《鸣凤记.忠良会边》:“喜入朝相庆弹冠,应须颂当年蓄怨。把遗忠弃节,图绘凌烟。”

  • 千头橘

    同“千头木奴”。明李东阳《次李白洲留别韵》之一:“家贫尚有千头橘,身健何须九节蒲。”【词语千头橘】   汉语大词典:千头橘

  • 念老马

    源见“养老马”。比喻不忘曾出过力、有过贡献的老人。唐杜甫《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》:“主人念老马,廨署容秋萤。”

  • 八龙

    张璠《汉纪》:“(荀)淑有八子:俭、鲲、靖、焘、汪、爽、肃、敷。淑居西豪里,县令苑康曰:‘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’,遂署其里为高阳里。时人号曰八龙。”《后汉书.荀淑传》:“荀淑字季和,颍川颍阴人……”“年

  • 沧浪子

    同“沧浪客”。唐王昌龄《悲哉行》:“若非沧浪子,安得从所愿。”唐皎然《访陆处士羽》诗:“莫是沧浪子,悠悠一钓船。”【词语沧浪子】   汉语大词典:沧浪子

  • 苦本

    《法华经.方便品》:“诸苦所因,贪欲为本。”佛家认为人的贪欲为诸苦之根本,后因以“苦本”指贪欲。南朝梁武帝《断酒肉文》之一:“出即饮酒,开众恶门;入即啖肉,集众苦本。”【词语苦本】   汉语大词典:苦

  • 鸿鳞

    源见“雁足书”、“鱼传尺素”。指书信。明许自昌《水浒记.感愤》:“望风怀想,引领临岐,喜接鸿鳞。”【词语鸿鳞】   汉语大词典:鸿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