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为富不仁

为富不仁

原指一心求利,就不可能为别人着想,使别人受益,后则用以形容富人刻薄成性,唯利是图。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。孟子说,老百姓的生产活动不能忽视。老百姓的一般情况是:有固定的产业才有稳定的思想,没有固定的产业便没有稳定的思想。如果百姓思想不稳定,什么无法无天的事,都能干得出来。等到犯了罪,然后再加刑罚,等于布下罗网陷害百姓。哪有仁慈的君主却去陷害老百姓呢?所以贤明的君主务必做到处事恭谨,生活俭朴,礼贤下士,向百姓征收赋税有定规。阳虎说过,想发财就别讲仁爱,讲仁爱就别想发财。

【出典】:

孟子·滕文公》上:“滕文公问为国。孟子曰:‘民事不可缓也。……民之为道也,有恒产者有恒心,无恒产者无恒心。苟无恒心、放辟邪侈,无不为己。及陷乎罪,然后从而刑之,是罔民也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?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,取于民有制。阳虎曰,为富不仁矣,为仁不富矣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纫针》:“富室黄某亦遣媒来,虞恶其为富不仁,力却之。”


述补 只求自己发财致富而存心不良,不顾他人死活。语出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为富不仁矣,为仁不富矣。”[例]母亲没有灰心,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~的反感却更强烈了。△贬义。多用于描写剥削者唯利是图,心狠手辣。→见利忘义 心狠手辣↔见利思义 仗义疏财


解释原指讲究仁义就不能发财致富。后形容德行低劣的富人唯利是图,不顾他人死活。

出处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阳虎曰:‘为富不仁矣,为仁不富矣。’”

滕文公向孟子询问如何治理国家。孟子说:“有关百姓的事情千万不可怠慢。对于老百姓来说,有稳定产业的人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,没有稳定产业的人就不会有相应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。假如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,就会利欲熏心、胡作非为、违法乱纪,什么事都干得出来。假如等到他们犯了罪,然后再去加以处罚,这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,就等于是陷害。哪有仁爱的人身处高位却作出陷害百姓的事情呢?所以贤明之君一定会恭敬简朴、礼贤下士,尤其在向百姓征收赋税时不能欲壑难填,而要遵守一定的制度。阳虎曾说:‘要发财就不能讲仁义,要讲仁义就不能发财致富。’对待百姓,首先要让他们的生活有着落,然后再兴办教育,让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准则。做到了这些,国家才会气象一新、蒸蒸日上。”

阳虎和孔子是同时代人,曾经把持鲁国的朝政。孔子认为他的做法不合适,不愿和他交往。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挥者,主张推行仁政、贫贱不移,他引用阳虎的话,是要强调仁爱第一。讲究仁爱的君主,应该减少百姓的负担,因此也就不会非常富有。

例句

我们要走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,这和为富不仁是绝不相同的。


【词语为富不仁】  成语:为富不仁汉语词典:为富不仁

猜你喜欢

  • 客舍青青柳色新

    客舍周围一片青翠的柳色。 古时常用以形容送别时的自然环境。语出唐.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进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元.无名氏《合同文字》二折:“客舍青青柳色

  • 璇室

    源见“瑶台㈡”。指宫廷奢侈宴乐之所。明刘基《太公钓渭图》诗:“璇室群酣夜,璜溪独钓时。”【词语璇室】   汉语大词典:璇室

  • 宴尔

    同“燕尔”。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.勉学》:“江南闾里间,士大夫或不学问,羞为鄙朴,道听途说,强事饰辞:‘……问移则楚丘,论婚则宴尔。’”【词语宴尔】   汉语大词典:宴尔

  • 禽鱼有化

    《庄子.逍遥游》:“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。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。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。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;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是鸟也,海运将徙于南冥。”庄子在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创作了北冥之鱼化而

  • 化衣尘

    同“京洛尘”。唐赵嘏《寄归》诗:“三年踏尽化衣尘,只见长安不见春。”【词语化衣尘】   汉语大词典:化衣尘

  • 遗臭万载

    唐.房玄龄《晋书.桓温传》:“温性俭,每宴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。然以雄武专朝,窥觎非望,或卧对亲僚曰:‘为尔寂寂,将为文景所笑。’众莫敢对。既而抚枕起曰:‘既不能流芳后世,不足复遗臭万载邪!’”亦作“遗

  • 再顾倾人国

    源见“倾城倾国”。形容女子极其美丽。宋辛弃疾《水龙吟.贾李延年歌》词:“未论一顾倾城,再顾又倾人国。”

  • 危途九折

    源见“王尊叱驭”。形容极险之路。宋陆游《闲咏》:“危途九折浩无津,晚幸收身作散人。”

  • 於陵仲子

    源见“仲子灌园”。指战国 齐陈仲子,因避世迁居於陵,自称於陵仲子。后世诗文中常以借指有节操的隐居高士。清尤侗《得家信人有传予地震死者戏为作此》诗:“寄谢众人皆欲杀,於陵仲子犹无恙。”

  • 狎鸟

    同“狎鸥”。唐王维《济上四贤咏.崔录事》:“遁迹东山下,因家沧海隅。已闻能狎鸟,余欲共乘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