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不识一丁

不识一丁

旧唐书.张宏靖传》:“今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宋吴曾能改斋漫录.辨误三》:“窦平《唐书音训》云:‘丁恐当作个。’予尝以窦说虽当,而无所据。偶读孔毅父《续世说》,引宏靖曰:‘汝曹能挽两石弓,不若识一个字。’乃作此个字。因知个误为丁,无可疑者。”“丁”与“个”形近,故误。后因以谓不识字或学识极浅陋。明焦竑《焦氏笔乘.不识一丁》:“苻坚宴群臣赋诗,姜平子诗内有丁字,直而不屈,坚怪问之,平子对曰:‘屈下者,不正之物,未足以献也。’坚悦,擢上第。夫庄子云:丁字有尾。若直下不屈,乃古下字也。下作丅,上作丄。若坚与平子,正不识一丁者。”明胡应麟《诗薮.六朝》:“嵇喜,叔夜之兄,吕安所为题凤,阮籍因之白眼者,疑其不识一丁。”


述宾 一个字也不认识。语本《新唐书·张弘靖传》:“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洪容《齐俗考》:“今文多用~字,谓祖唐书,以出处考之,乃个字,非丁字,盖个与丁相类,传写误焉。”△用于描写人文化低,不会识字。→不识之无


【典源】 《旧唐书·张弘靖传》:“又(韦) 雍等诟责吏卒,多以反虏名之,谓军士曰:‘今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’”宋·洪迈《客斋俗考》:“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,谓祖《唐书》。以出处考之,乃‘个’字,非‘丁’字。盖‘个’与‘丁’相类,传写误焉。”

【今译】唐代张弘靖部下韦雍等指责吏卒,多冠以“反虏”罪名,对士卒说:“如今天下太平,你们会挽硬弓射箭,不如读书识几个字。”或说“一丁字”乃“一个字”形近之误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一字不识,胸无点墨。

【典形】 不若一丁字、不识一丁、丁字不识、空腹无丁字、莫识一丁字、挽弓笑识丁。

【示例】

〔不若一丁字〕 清·黄遵宪《近世爱国志士歌》之四:“武门两石弓,不若一丁字。”

〔不识一丁〕 清·归庄《读书》:“一朝失身败名节,却似不曾识一丁。”

〔丁字不识〕 宋·陆游《书生叹》:“又不见垄头男子手把鉏, 丁字不识称农夫。”

〔空腹无丁字〕 宋·杨万里《初秋戏作山居杂兴》:“莫羞空腹无丁字,且免秋阳晒杀人。”


【词语不识一丁】  成语:不识一丁汉语词典:不识一丁

猜你喜欢

  • 孔融修刺

    《后汉书.孔融传》:“(河南尹李膺)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,皆不得白。融欲观其人,故造膺门。语门者曰:‘我是李君通家子弟。’门者言之。膺请融,问曰:‘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?’融曰:‘然。先君孔子与

  • 湘筠斑

    同“湘妃竹”。元汪克宽《题道士张湛然弹琴诗卷》诗:“娥 英泣洒湘筠斑,迁客相逢话羁旅。”

  • 三春晖

    源见“寸草春晖”。指春天的阳光。比喻母爱。亦喻深厚的恩情。《诗刊》1977年6期:“何当得报三春晖,献给恩人毛泽东。”【词语三春晖】   汉语大词典:三春晖

  • 沐猴衣冠

    同“沐猴而冠”。元无名氏《延安府》二折:“你这等人,乃沐猴衣冠之辈,马牛襟裾之材。”见“沐猴而冠”。明·无名氏《十探子》2折:“你这等人,乃~之辈,马牛襟裾之材。”【词语沐猴衣冠】  成语:沐猴衣冠汉

  • 一笑相乐

    《汉书.薛宣传》:“及日至休吏,贼曹掾张扶独不肯休,坐曹治事。宣出教曰:‘盖礼贵和,人道相通。日至,吏以令休,所繇(由)来久。曹虽有公职事,家亦望私恩意。掾宜从众,归对妻子,设酒肴,请邻里,一笑相乐,

  • 七尺

    人的高度约相当于古尺七尺,因作为人身的代称。又说作“七尺之躯”。《荀子.劝学》:“小人之学也,入乎耳,出乎口,口耳之间,则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?”南朝梁沈约《齐太尉王俭碑铭》:“倾方寸以奉国,忘

  • 肥马轻裘

    源见“乘肥衣轻”。形容生活豪华。元石子章《竹坞听琴》二折:“我这粗衣淡饭贫休笑,你那里肥马轻裘富莫夸。”明 王錂《寻亲记.告借》:“肥马轻裘得自然,一生不惜买花钱。”见“裘马轻肥”。唐·白居易《闲适》

  • 莫谈公事

    《南史.徐勉传》:“尝与门人夜集,客有虞暠,求詹事五官,勉正色答云:‘今夕止可谈风月,不宜及公事。’故时人服其无私。”南朝梁.徐勉为吏部尚书,重视操守,政绩清廉。一天,他与客夜坐,有人通过私人关系找他

  • 狗监推才

    同“狗监揄扬”。清赵执信《读司马相如传》诗:“公孙阁外几人窥,狗监推才天子知。”【词语狗监推才】   汉语大词典:狗监推才

  • 郑生谷

    源见“谷口子真”。指隐居之地。唐岑参《终南山双峰草堂作》诗:“缅怀郑生谷,颇忆严子濑。”【词语郑生谷】   汉语大词典:郑生谷